课润心智 文化天下
12月8日,“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砺校行动暨“课润心智,文化天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学员针对课程文化建设的校本实践和创新成果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项目,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一个面向基础教育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
文化苏附,数字校园
论坛开始前,在苏大附中肖亚娟、黄志锋、时倩雯叁位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参观了苏大附中校园,大家对苏大附中校园文化和数智教学平台建设大为赞赏。
雅集论道,共襄盛举
上午8:30论坛开幕式正式开始,开幕式由苏大附中副校长王加福主持。
开幕式伊始,苏大附中校长江晓峰致欢迎辞,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诚挚的欢迎。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吕德雄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第一期已进入砺校考察、交流借鉴、展示成果阶段;我们培养关注的是个体,同时展示的是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的整体成果;苏大附中秉持“智仁勇”校训,实践爱与智慧的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以文立校,文化化人,体现了高质量教育的丰硕成果。&苍产蝉辫;他强调本次论坛依据国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对标“核心素养”,研讨基于课程的育人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葛虹代表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从课程建设成果、课程文化建设价值和论坛意义叁个角度阐释了课程建设的意义,期望高峰论坛为苏大附中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期待“课润心智,文化天下”的理念能在园区教育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育家书院院长钟秉林教授通过视频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致辞。他强调,让知识生成智慧,让行动充满力量,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期,学校需要切实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他指出,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跑道。他期待各位专家学员能够在论坛中分享真知灼见,为课程文化建设奉献智慧。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学员分享环节,由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许凤主持。
重庆市沙坪坝新丝路教育集团园长、学员曾莉作题为《养根教育开启幼儿幸福之门——幸福与天赋的思考》的汇报。她援引身边的真实案例,阐释了“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重要性,并特别论述“述祖德”就是寻根、立德、润心。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学员唐晓勇作题为《面对颁丑补迟骋笔罢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需要设计怎样的课程》的汇报。他根据颁丑补迟骋笔罢的使用进行反思,提出“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成长最关键、最核心的思维,呼吁教师要注重儿童提问能力的培养,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设计,像工程师一样创造”。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书记、学员孙宁作题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的连续性构建》的汇报。她认为统整课程就是为创新人才奠基,结合学校实践从四个角度展开:传承课程文化;创新课程方案;构建协同治理共同体;形成区域推进新局面。
浏阳市新瀚高级中学校长、学员商南花作题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化“123”》的汇报。她指出创新人才,要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新优质教育要从强调竞争走向重视发展;学校课程要从发现问题走向发现潜能。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书记、学员赵光义作题为《厚植儒家文化精神 提升课程治理效能》的汇报。他从学校文化精神与课程育人目标、学校文化精神与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文化视域下的课程治理效能三个方面介绍了苏大附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文化。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学员马维林作题为《课程实施审美化:教学改革的美学逻辑》的汇报。他从课程教学审美化价值立意、课程教学审美化的概念切入,详细解读了学校大美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和实施路径。
专家点评,高屋建瓴
论坛点评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家书院副院长徐志勇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班建武对学员的分享做了一一点评,并特别强调,学校要把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让文化成为一种课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要聚焦培养“完整的人”。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万东升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把课程建设成一种文化,他希望所有学员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智慧,让学生能够认同学校文化,践行学校文化。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长唐敏对今天的论坛表示深度认可,他强调课程文化建设要关注育人目标,课程实践要逻辑上想得通,操作上行得通。
着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对每一位“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学员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精辟、精炼的点评,并作了题为《培养比我们这一代更优秀的人才——课改的使命与智慧》的讲座。强调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体验者、享用者,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让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他提出课程改革应该要有“全面育人的质量观”“人才强国的质量观”“未来人才的质量观”。他指出要用“学科育人”“因材施教”“学科实践”“教学新秩序”四个大概念推动课程改革。最后他期望所有与会人员能够以“四格”——格律、格局、格调、不拘一格激励自我、搞好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执行副院长李霆鸣对论坛作总结。他对本次论坛给予很高的赞誉并期待“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全体学员将本次论坛成果转化为行动,作出更大的实践成效。
用课程浸润学生心灵,用文化唤醒学生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文化建设一直在路上。本次高峰论坛为学员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课润心智,文化天下”的理念必将助力学员学校的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撰稿:肖仁荣
摄影:徐小泉、孙悍夫
一审一校:肖仁荣
二审二校:罗宽海
三审三校:陶 刚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