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抒情,诗意生活——记苏大附中费孝通班创新课程(一)
在苏附,足不出校,就能聆听到苏大教授的讲授,徜徉于学术世界,润泽书香,涵养人文。10月20日下午,苏大附中高一费孝通班全体同学聆听了苏州大学文学院邵雯艳教授带来的“江南影像空间”专题讲座。
邵雯艳,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影视文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在《中国电视》《当代电影》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多次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影视研究学术奖等优秀奖项。
讲座伊始,邵教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何为“纪实与写意的糅合”。邵教授以《天工苏作》这部苏州电视台最新出版的纪录片片段告诉同学们,纪录片与影视片最大区别在纪录片以真实场地取景,谨慎使用搬演、摆拍、组织拍摄等人为干预的手段,坚持现场拍摄为主,尽可能客观的如实的记录。当下非常流行的搬演和动画等手法在苏州纪录片中几乎难觅寻影。艺术作品及其相关的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创造物及其创造活动,它总是与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相呼应。因此,仅仅如实记录镜头前的客观存在,只是发挥了技术的“器用”功能,并非真正艺术意义上的纪录片。
继而,邵教授介绍了“诗意的言志抒情”。所谓写意性者,乃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精神。其重神轻形,求神行而非形似。重抒情而轻叙事,重表现而轻在现,重主观性、情感性而轻客观性,并在艺术表现的境界上趋向于纯粹的。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引发共情的审美效果。就如张艺谋导演曾说“最好的电影一定是能打动人的电影”。邵教授以《苏园六纪》这部主人从未出现在屏幕上,却细腻的刻画出了主人的形象的纪录片带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诗意的言志抒情”。
“深入发现园林之美,就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窗”——《苏园六纪》纪录片的写意要求在画面构图、色彩、光影等诸多方面尽善尽美,在真实再现生活情状的基础上艺术地勾勒出超现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视听印象。不同于诗词的意境表达,纪录片往往通过持续记录、艺术处理表达。所谓意境便是“情”与“景”的交融。纪录片重在环境气氛的营造以及与情绪渲染的糅合和渗透。
讲座中,邵教授的讲授妙趣横生,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同学们思考,会场气氛融洽。讲座接近尾声,邵教授通过纪录片《蕉窗听雨》建议同学们静下心来,慢下来,去园林逛逛,听听雨打芭蕉的声响,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份最美的意境天地。
苏大附中费孝通班是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实践的“大学+高中”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秉承弘扬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态度,阳光心态,国际眼光”的优秀人才。费孝通班特色课程涵盖人文与科学多个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综合人文与科学素养,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校本模式,让拔尖学生得以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从优秀走向卓越。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